2018 年 12 月 12日 星期三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 W020230309616257923792.jpg

    兰州化物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3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速精密轴承新型润滑技术” 在北京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评价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召开,项目绩效评价技术和财务专家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团队代表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专家组对照项目任务书详细审查了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科技报告、证明材料及补充材料等相关文件和资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题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和质询,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了各项任务和目标,达到了考核指标要求,为专项目标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项目在高速精密轴承新型润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成果集成度高,完成了高...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309629244962514.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合作揭示摩尔纹对二维材料摩擦性能影响规律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刘维民院士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齐卫宏教授团队合作在二维材料层间摩擦力的摩尔纹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二维材料层间以弱的范德华力结合使得其可以任意堆叠而无需晶格匹配,容易形成摩尔纹超结构。摩尔纹随二维材料层间旋转而变化,且与层间摩擦力密切相关,适当的层间旋转可以形成特定的摩尔纹,使得摩擦力近乎消失(摩擦系数小于0.001),实现层间超润滑。截至目前,二维材料形成的摩尔纹对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缺乏合适的理论模型,相关工作已成为二维材料层间摩擦力研究的前沿内容。齐卫宏教授和刘维民院士认为,二维材料的层间摩擦力主要来源于层间势能面的起伏,而二...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224557246494159.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尺度超低摩擦研究获新进展

    超润滑是指摩擦系数为0.001量级或更低的超低摩擦状态。超润滑界面的构筑在高端装备、硬盘技术、太空探测、精密制造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发展长效稳定的超润滑技术一直是摩擦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然而,目前对界面的超润滑机理认识仍不够清晰,亟需从微观尺度对其摩擦物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道爱研究员团队系统探究了二硒化铌(NbSe2)的微观摩擦学性能,从界面角度阐释了单层NbSe2(~0.8 nm)的超低摩擦(~0.0085)和超耐磨(36000 cycles)机制。 研究人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通过调控不同的工艺参数,制备多种不同尺寸及形貌的高质量NbSe2单晶,基于原子力显微...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208423976634011.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凝胶软组织器官模型研究获新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中,与活体器官、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临床试验相比,组织器官模型作为一种可复现人体器官复杂解剖结构的物理模型,具有成本低、符合伦理道德、易于操作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水凝胶具有与生物体良好的柔韧性、粘弹性以及润湿性等理化性能匹配度。因此,发展新一代的湿滑水凝胶仿生软组织器官模型在未来生物医学中具有重大意义。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3D打印摩擦器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共价交联网络和金属配位网络的双交联网络策略制备刚度可调的弹性水凝胶。研究人员借助数字光处理3D打印技术,实现了各种结构复杂、保真度高、粘弹性可调的湿滑水凝胶软组织器官的一体化成型,且这些组织器官模型具有复...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112539820248398.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3D打印强韧湿滑水凝胶材料与功能器件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人工合成水凝胶因兼具固体和液体的优异性质,在生物医学、润滑涂层、智能传感、柔性电子、驱动变形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实现水凝胶材料在机械性能和功能结构化制造之间取得良好平衡仍然是一项艰巨任务。近期,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3D打印摩擦器件研究团队在3D打印高性能湿滑水凝胶材料与功能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查看详细内容>>
  •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