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2 月 12日 星期三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 W020230728555317670980.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水下黏附研究获新进展

    湿黏附在机械工程、海洋技术和医疗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固-固界面含水粘接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极易导致粘合失效,这主要是因为界面水阻碍了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接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成。对于界面水的去除,研究人员已进行了各种尝试,如界面吸水、疏水排斥和挤压,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实现界面水的完全去除,很难保证界面的高性能黏附。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峰研究员团队,提出了基于物理化学耦合的多尺度深度去水化机制,并基于该机制发展了一种水下自适应增强的胶黏剂(SLU-adhesive),实现了苛刻环境下(高/低pH、海水)牢固的水下粘接(1600 kPa),在水下固沙、水下修复和黏...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629337717502435.pn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固-液摩擦起电机制研究获系列进展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与表界面性质息息相关,在界面双电层理论、油液摩擦静电防护、润滑与润湿性原位监测、新型能源收集等研究领域中已成为新的热点,但其内在工作机制及其应用仍是亟需探究的关键难题。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道爱研究员团队近年来在固-液界面摩擦起电机理、调控策略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近期,该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水-固、油-固界面摩擦起电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发展了基于结构与组分设计、非对称离子排布(图1a)、润湿性(图1b、c)等因素的固-液界面电荷调控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2023, 2301568)和Nano Energy(2022,104, 107930)上。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504599933931195.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5月4日,第二十七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颁奖典礼在兰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甘肃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职工172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105人。实验室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中科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牢记“国家队”“国家人”身份,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主动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开拓引领了多个润滑方向的研究工作,保持了实...
    查看详细内容>>
  • W020230410340743105179.pn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润滑防护涂层研究获新进展

    有机硅改性涂层具有优异的低表面能自润滑特性,可有效减少水滴在涂层表面的附着,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积冰的形成,降低覆冰强度。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材料表面与界面课题组近年来在有机硅改性涂层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防/除冰性能研究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近日,该团队成员基于电热-疏水润滑协同理念,发展了一种有机硅改性的疏水自润滑柔性电热防/除冰薄膜,证实了该类型材料多场景适用性及高效防/除冰性能。研究成员采用刮涂工艺在聚酰亚胺胶带表面涂覆电热涂料,保证了电热涂层厚度均匀性和整体电热功率一致性,通过喷涂工艺在电热涂层表面涂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涂层,赋予表面疏水自润滑效果。
    查看详细内容>>
  • 图片0505.jpg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行为调节研究获新进展

    摩擦过程中,界面电荷的转移、累积和释放会直接影响界面的黏附、摩擦及磨损等摩擦学行为。利用摩擦过程中电子转移与传递揭示摩擦磨损本质、监测并调控界面摩擦学行为,已成为摩擦学领域新的热点问题。由于受摩擦副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性质、界面运动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界面摩擦起电的机理与制约因素十分复杂,为摩擦起电机理及摩擦学调控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道爱研究员团队,从摩擦学与摩擦电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设计搭建了二者关联的研究试验平台。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不同电荷消散的摩擦副界面,揭示了摩擦副界面的电荷累积对摩擦系数和磨损参数影响规律,证实了电荷累积产生的库仑力会加剧界面的摩擦磨损,通过控...
    查看详细内容>>
  • 快速导航